中国的CPA考试以周期性长、难度高、科目跨度大的特点而让很多财务人员望而却步。特别是在知识碎片化、时间也碎片化的现在,要付出极大的精力来准备6+1这种短期内看不到任何成果的考试,确实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时间的付出。
我是在工作几年之后才开始准备中国CPA考试的,在这里我跟大家分享这种用最低努力通过CPA考试的方法。
该方法适用于:
工作非常忙,没有太多时间备考的上班族,每天晚上拿出3个小时左右时间,每个周末(周六+周日)可以拿出12个小时时间复习的考生。
本科是财务相关专业毕业,有最基本的财务会计基础知识
具有很强的毅力,能够忍受高强度的学习
仅以通过考试为目的,不是以学习知识和建立知识体系为目的
该方法的本质是:
在考前较短的时间里用高强度、有针对性的备考策略,利用二八法则对重要核心考点进行突击,战略性放弃不重要的考点部分,以达到最小时间和精力付出通过考试的目的。
使用该方法的原因:
有过备考经历的同学都知道,如果复习的周期过长,第一遍过后重头再看的时候,仍旧有一种深深的陌生感。这种陌生感会给备考者带来深深的挫败感。特别是对于时间紧张的上班族而言,更是如此。相信大多数人也正是在此刻产生放弃CPA的念头。这种备考策略,正是针对这种由陌生而产生的挫败感而制定的。
CPA考试顺序:循序渐进,由浅入深,合理搭配
第一年:战略 + 财务成本
第二年:经济法 + 税法
第三年:会计 + 审计
第四年:综合
采取这种考试顺序的原因:
第一年考战略和财务成本,首要原因是这两个科目原本就是一科分拆出来,有一定的关联。其次,两个科目每年变化都是最小的。它们都不随准则、税务政策、经济法规的变化而变,最早考出后其变动不大,这样最后综合的备考和通过都不会产生太大影响。第三,两个科目是整个CPA里面难度最低的。战略本身内容不多,主要就三块:战略分析、战略选择实施、风险控制,条理和逻辑都非常清楚明确。财务成本的逻辑主线更清晰:资本结构与资本成本、企业和项目价值评估、成本核算与管理。由于逻辑主线突出,考生在备考的时候不容易造成混乱的感觉,很容易抓到主线和出题的重点,有针对性的备考相对非常容易。第四,一门以计算为主与一门以背诵为主进行复习搭配,干活不累。
第三年考会计和审计,第一,这两科最难,留在最后。第二,这两科联系最紧密,备考审计需要较强的会计知识做基础,一起复习备考效果最好。第三,在前两年通过其他各科之后,最后考这两科,信心最强,会产生孤注一掷的信念支撑你走下去。第四,一门以计算为主与一门以背诵为主进行复习搭配,干活不累。第五,最后一年考这两门使得下一年考综合时复习会显得非常轻松,压力不大。
第二年考经济法和税法,主要是因为上述原因倒推下来的。二门考试,一个以计算为主与一个以背诵为主进行复习搭配,干活还是不累。其次,安排在第二年考,而不是第一年,也是怕未来政策变化较大,给备考综合的时候增加难度。第三,这两科的知识点非常散乱,不容易找到主线,在第一年考不容易在复习时找到“君临天下”感觉,容易有挫败感,故排到第二年是比较合理的选择。
最小代价的备考基本策略:
不看官方指定的教材
不听课件
只看《轻松过关1》
采取以上基本备考策略的原因:
时间不足,没有时间通读教材,听遍全部课件
课件和教材的针对性不强,考生在各个知识点上总是有强有弱,平均分配精力和时间全面积进行复习,不能实现边际收益最大化。
重点不突出,企图全面撒网的结果就是全面扑空。复习需要针对考试的重点,时间紧张的前提下缺乏针对性的有效复习,是效果最差的。
核心备考策略
第一门考试的备考策略
第一轮复习策略
按照章节顺序进行
复习每一章节都先从《轻松过关1》的知识点精讲开始仔细阅读,阅读完基础知识讲解后,把后面的选择题全部做完,计算题和论述题不做。
做完选择题后,再对照答案,把错题的知识点再看一遍。经典的题目及时笔记或重点标记。
《轻松过关1》看不懂的地方,回去查阅《教材》具体知识点的讲解或询问别人
第一遍复习的目的是迅速掌握所有知识点
时间周期:第一遍复习的总时间控制在20-30天左右。短期、快速强化自己对知识的了解、消化
第二轮复习策略
第一遍每个章节的《轻松过关1》都阅读完知识精讲、做完全部选择题后,开始第二遍的复习
第二遍复习,仍按照章节顺序,从头开始,只做第一遍剩下没做的大题(计算题和论述题)
每一章节都从做计算题和论述题开始。不会做的地方直接翻看查阅后面的答案、同时返回看《轻松过关1》知识点。
第二遍做大题时,有意留心各章中大题考点。这些考点大都很固定。经典的题目及时笔记或重点标记,以备第三遍的时候可以迅速查阅笔记,了解典型题目的解题思路。
第二遍复习目的是巩固所有知识点,形成答题思路
时间周期:第二遍复习的总时间控制在15-20天左右
第三轮复习策略
第二遍大题做完,《轻松过关1》各个章节的题目就已经全部做完了,这时心中不仅对考点有所了解,对答题思路技巧也有了了解,下一步就是针对具体考点强化记忆和解题技巧
做近5年的历年真题(如2011-2015年),从最早的一份开始做(如2011年)。每做完一份,都仔细核对答案,研究考点和解题技巧。针对错题进行笔记,并返回到《轻松过关1》,再次复习相关考点。依照此法,连续将5年考题做完,笔记下所有错题相关考点,复习巩固所有掌握不牢固的知识点。
仔细揣摩近5年的真题规律,总结高频和重要考点,再次强化复习这些真题核心考点。找《轻松过关1》中对应章节的练习题目,再次复习。
做《轻松过关1》后面的跨章节模拟题,然后对照答案修改、查阅相关知识点,进行相关知识的再次复习巩固。
按照标准考试时间,做《轻松过关1》后面的三套模拟题,然后对照答案修改、查阅相关知识点,进行相关知识的再次复习巩固。
《最后六套题》中选取2套再做,然后对照答案修改、查阅相关知识点,进行相关知识的再次复习巩固。
如有时间,再将其他模拟题做完,如果没有时间了,就进入下面最后步骤
反复看自己的笔记、模拟的错题、核心的考点
第三遍时间,控制在15-20天左右。
这样,大概需要50-70天左右的时间,利用下班和周末的时间可以完成一门CPA的备考。(70天是针对会计、审计这种最难的科目设定的,战略这种内容相对简单的科目备考时间可以压缩到20天,财务成本、经济法、税法可以压缩到50天,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调节)
第二门考试的备考策略:
在第一门考试开始第二轮复习的同时,启动第二门的第一轮复习
三轮复习方法与第一门相同,复习周期可以根据难度调整
考虑到与第一门的第二轮同步开展复习,第一门的第二轮复习主要时间应安排在周末,因为此门已经进入大题阶段,需要大段的时间。第二门的复习安排在平时晚上
这样第二门的第一轮+第二轮基本上可以和第一门的第二轮+第三轮重合。
最后第二门进行第三轮复习的时候,可以同步穿插进行第一轮的模拟+笔记复习,避免遗忘
这样第一门+第二门三轮全部复习完,大约是(50-70天)+(15-20天)=65-90天左右
也就是说:
第一年:战略 + 财务成本 - 65天时间可以完成全部复习
第二年:经济法 + 税法 - 75天时间可以完成全部复习
第三年:会计 + 审计 - 90天时间可以完成全部复习
关于综合的备考,策略会与专业阶段有很大不同,我会在另外一篇中讨论。
最后,考试只是财务职业生涯中很小的一部分,它只是我们知识结构与体系完整的一种证明。而对于我们自身的财务实践能力和个人价值的提升,还需要其他很多因素的匹配,最终才能实现我们的职业目标与规划。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