珠算考试大纲
第一章 珠算的基础知识
【基本要求】
1.了解珠算的起源与发展
2.了解珠算的国际化
3.了解珠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
4.了解算盘的结构与种类
5.熟悉拨珠指法与握笔法
6.掌握算盘的置数
7.掌握珠算常用术语
【考试内容】
第一节 珠算的起源与发展
一、珠算的概念
珠算是以算盘为计算工具,以数学规律为基础,用手指拨动算珠进行数值计算的方法。为使世界各国清晰、准确地理解珠算,2013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证书中将“中国珠算”定义为“运用算盘进行数学计算的知识与实践”。
珠算既是一门应用技术,也是一门新兴的教育启智科学。随着对珠算的计算、教育、启智等多种功能的开发利用,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珠算教育教学理论体系和独特的计算体系。
二、珠算的起源
珠算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,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。我国珠算萌于商周,始于秦汉,臻于唐宋,盛于元明,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优秀科学文化遗产之一,被誉为中国的“第五大发明”,有“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”之美称。
有关珠算在我国早期应用的主要史料有:(1)东汉徐岳《数术记遗》中的“珠算”;(2)巨鹿出土的北宋算珠;(3)北宋画家张择端《清明上河图》中的算盘;(4)元代画家王振鹏《乾坤一担图》中的算盘;(5)明代《魁本对相四言杂字》中的算盘;(6)明代吴敬的《九章详注算法比类大全》;(7)明代王文素的《算学宝鉴》;(8)明代程大位的《算法统宗》。
三、珠算的发展
(一)珠算的发展历程
按对珠算功能的应用划分,珠算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:(1)单纯利用计算功能阶段;(2)启蒙教育功能为主阶段;(3)启智教育功能为主阶段。
(二)现代珠算的特点
现代珠算的特点主要有:
1.优化了算盘结构上一下四珠菱形算盘的使用逐渐普遍,并趋向中、小型化。
2.改进了珠算方法
(1)珠算加减法运用凑数和补数的组合与分解法;
(2)乘法采用空盘乘法,除法多用商除法。
3.拓展了珠算功能
(1)开发珠算的教育功能和启智功能,推广珠心算(原称脑珠算)教育实验教学,实现珠算与心算(脑算)的结合,形成易学高效的珠算式心算能力;
(2)将珠算与计算机有机结合,实现珠算方法的程序化和模型化。
(三)中国珠算协会的成立
中国珠算协会于1979年10月成立,这是我国珠算界有史以来第一个学术性、非营利的全国性社会团体。随后,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各级珠算协会。
第二节 珠算的国际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
一、珠算的国际化
珠算不仅在中国得到普遍欢迎和广泛采用,而且走向世界。据史籍记载,中国的算盘和珠算书籍,从16世纪(明代)起,先后传入日本、朝鲜、泰国等国家;近代又传入美国、韩国、马来西亚、新加坡、巴西、墨西哥、加拿大、印度、汤加、坦桑尼亚等国家,对当地的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,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。
珠算国际化的成就主要有:(1)国际珠算组织的成立;(2)珠算教育的国际化;(3)珠算比赛的国际化;(4)珠算学术交流的国际化;(5)珠算交流的两岸互动。
二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申报
2008年6月14日,珠算(程大位珠算法、珠算文化)列入第二批“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”。2013年12月4日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“中国珠算项目”列入“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”。
第三节 算盘的结构与种类
一、算盘的结构
算盘主要由框(边)、梁、档、珠四部分组成。改进后的算盘又增加了记位点、清盘器、上下标数位、隔板和垫脚等装置。
“框”是指固定算盘的四个边框,亦称为“边”,有上、下、左、右框之分。
“梁”是指连接算盘左右框之间的横杆,又称“横梁”、“中梁”。梁把算珠分为上珠和下珠。
“档”是指通过梁并贯穿算珠的一根根小圆杆,使算珠只能上下移动。算盘中并列着多少根杆就称为多少档,每一档代表一个数位。
“珠”即算珠或算盘子,是指穿在算盘档上用以计数的珠子。梁上的算珠称为“上珠”,一颗上珠表示“5”;梁下的算珠称为“下珠”,一颗下珠表示“1”。
“记位点”是指在梁上的标记点,也称“分节点”、“定位点”,用来定位和分节。
“清盘器”是指安装在算盘上框左边用以控制横梁上算珠离梁的装置。
“垫脚”是指安装在算盘左右两边的底面使算盘底与桌面稳定的装置。
二、算盘的种类
(1)按适用范围分为教具算盘、普通算盘和工艺算盘;
(2)按珠型分为圆珠算盘、菱珠算盘和碟珠算盘;
(3)按算珠分布分为上二下五珠算盘和上一下五珠、上一下四珠算盘;
(4)按材质分为木质算盘、金属算盘、塑料算盘和其他材质算盘。
第四节 珠算常用术语
珠算常用术语主要有:
(1)算珠:具有一定的赋值(由于空间位置不同,而可以有不同赋值)用以表示数和进行计算的珠子。
(2)珠算:研究和运用算珠系统的科学技术,运用算盘进行加、减、乘、除、开方等计算方法。
(3)算盘:由框、梁、档、珠按某种规格结构组成的计算工具。
(4)空盘:算珠全部离梁,空盘表示没有计数。
(5)清盘:将算珠离梁靠上、下框,形成空盘的过程。
(6)梁珠:靠梁的算珠,也称内珠、实珠,表示正数。
(7)框珠:靠框的算珠,也称外珠、虚珠,表示负数。
(8)二元示数:是指算珠靠梁为加、离梁为减,即梁珠和框珠分别表示的数。
(9)带珠:拨珠时,把本档或邻档不该拨入或拨去的算珠带入或带出。
(10)漂珠:拨珠时,用力过轻不到位或过重反弹造成不靠框也不靠梁、漂浮在档中间的算珠。
(11)空档:没有算珠靠梁的档称为空档。在表示数值的档次中,空档表示的数是“零”。
(12)本档:运算时应该拨珠的档,也称本位。
(13)前档:本档左边一档,也称前位。
(14)后档:本档右边一档,也称下位。
(15)压尾档:在省略计算中的最后一档的数位。
(16)错档:算珠未拨入应拨入的本档中。
(17)挨位:本档的左边第一档或右边第一档。
(18)隔位:本档的左边第二档或右边第二档。
(19)五升制:五升制是指满五时,用同位的一颗上珠。
(20)十进制:十进制是指满十时,向前档进一位。
(21)进位:本档满十向前档进一位。
(22)退位:本档不够减时,前一档退一位,也称借位。
(23)首位:一个数的最高位非零数字,也称首位数、首数或最高位。
(24)尾数:一个数的最低位数,包括含零的位数。
(25)记位点:是指四位以上的整数,从后往前数每隔三位加一个分节号“,”,也称分节点。如16 875,写成16,875.
(26)补数:两数之和是10的正整数次幂(如10、100、1000等),则这两个数互为补数。某数是几位数,它的补数也是几位数。若补数的有效数字前面有空位,用“0”补齐。互为补数的各对应位,末位相加为10,其余各位相加为9.
(27)凑数:两数之和为5,则这两个数互为凑数。
(28)实数:指被乘数和被除数。
(29)法数:指乘数和除数。
(30)估商:在除法中,运用口诀或心算法估量、推断,求算商数的过程,也叫试商。
(31)确商:运算后所得出的准确商数。
(32)调商:因估商不准,而进行的退商或补商调整。
(33)退商:在除法中,因估商过大,而必须将商缩小。
(34)补商:在除法中,因估商过小,而必须将商增大。
(35)初商:只经估商,未被确定为确商的商数。
(36)首商:除法运算求出的第一个商数。依此类推,除法运算中求出的第二个商数叫做次商,以下叫做三商、四商……,整个商数叫做“所求商”。

评论